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西部文化艺术网 首页 新闻 专题 查看内容

艺术人物专访——张学万

2019-11-8 11:09| 发布者:一兵| 查看:1865| 评论:0|原作者:万一|来自:西部文化艺术网

摘要: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职业画家张学万,笔名石峰,号涂鸦堂堂主,别号天罡,1958年生于四川夹江木城古镇。近日,西部文化艺术网杨正强一行专程拜访了张学万先生的工作室涂鸦堂,得以一窥先生流光溢彩的艺 ...
墨纵画意勤为径,没骨点染入骨深
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职业画家张学万,笔名石峰,号涂鸦堂堂主,别号天罡,1958年生于四川夹江木城古镇。近日,西部文化艺术网杨正强一行专程拜访了张学万先生的工作室涂鸦堂,得以一窥先生流光溢彩的艺术天地于一角。访谈在四川省美协主席梁时民题撰的“涂鸦堂”3字金匾下进行。窗外淡淡阳光,窗内丝丝清香。学万先生思维敏锐开阔,谈锋捷健。随着他的旧叙新语,我们进入了他从艺路上经历的一番番春夏秋冬。

春种:
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往事多奇妙,因果自天成。话题从50年前一场春天午后的滂沱大雨说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遥远过往时空下的那一场雨,不意间竟然触发开启了一个少年绮丽的丹青彩色之梦。自幼喜欢在纸上勾描涂绘的少年学万在那场春雨中思绪飞扬,心念陡至,他望着窗外淅沥哗啦的大雨想:有一天自己能够气定神闲的从事绘画工作,该是多么美好的事!适值物质匮乏年代,“破四旧”后,家里的藏书都被收缴焚烧,爷爷留下的画谱和字帖成为少年学万的最大财富,农闲时节,雨天不干活,他就在屋里画画,长时间的沉浸其中,一管颓毛笔,一画一整天;没有画纸,就将包挂面的纸在草席下压平整使用,入夜则点两盏煤油灯左右照明,痴迷临摹,一本《芥子园画谱》,在夹江木城古镇静谧的一个个夜晚给了他丰富的滋养。为此,家里老人常常絮叨,责备他浪费了几多几多煤油。殊不知艺术的种籽已在少年学万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他正行进在追梦的道路上。
夏长:
多年以后,曾经的追梦少年张学万在而立之年,几经周折,勤苦磨励,终于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专业画家,在成都书画圈崭露头角,其美术作品多见于省市报刊杂志。学万先生开始是以山水画为主,入学深造期间,潜心学习,技艺精进。1994年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艺术博览会后,他的作品行情见涨,求画者盈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彭先诚老师的没骨画法,没骨成型,涉笔成趣。他顿有感应,十分喜爱其技法,由此画风一变,转攻没骨画法。所谓没骨画法,简而言之,就是画中国画时,不勾形体轮廓和结构墨线,以写意笔法,倾工笔形似,变墨法为彩法点染而就,借物寄情,惟求气韵生动,是谓没骨法。从技法上看,有渲染、点染两种。没骨渲染,是指不勾轮廓,用层染或混染法,通过多次着色来塑造物象;没骨点染,是指先在笔上调好墨或色的浓淡,然后一笔或几笔点出物象。没骨点染有粗细之分,细致的在工笔花鸟中常用来表现草虫、小花、小草和枝梗等。粗放的则是兼工带写。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色彩的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是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也是非常难的一种画法。它不仅需要有工笔画的造型和设色基础,还要有写意画的笔墨素养,山水画的点发功力,作画者要全面具备中国画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选择了没骨画的道路,就必定有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很多,不可投机取巧。
涂鸦堂画案下几大袋用尽颜料的铅皮见证了张学万先生的勤奋努力,他日复一日的研习,经年累月大量的创作锤练,反复推敲,其仕女画作上的唐宋丰韵,跃然纸上来,灵动而飘逸。画面的个人风格也渐臻胜境,充分映证了艺术无捷径,功到自然成的朴素真理。

秋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学万先生长期专注勤劳的艺苑躬耕,给他带来了良好的声誉与丰厚的回报。他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幅作品在市场顺畅流通了,成千上万或都只是个概数,数数相乘,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体现。他的作品远播美欧各国,近销港澳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被国内外机构和收藏家广泛收藏。《张学万画集》、《张学万没骨法画集》等专著的出版,意味着张学万先生启蒙于孩提时代的追梦之旅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果。  

冬藏:
耳顺之年,恰风华正茂壮年。如今身心状态俱佳,长年尽心伺于九旬老母病榻,为子死孝,至善至情至性之余,已然能够气定神闲,用手中画笔从容捕捉人世万物丰沛意趣,模拟万象色泽、状写历史自然奥义,并成功实现了自己艺术价值的张学万先生,并没有固步自封。他还在吸收各种文化营养,还在蓄积更进一步的能量。求变、求新、拓展艺术疆域、突破自我樊篱,是先生念之系之,念念不忘的追求。张学万先生在艺术之路上不滞于物、不殆于心、思而惘顾、行而桀黠,执道前行的姿态,让我们对他将来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新的期盼。

“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味非受授。团辞试提契;挂一念万漏。”诗是画的内涵,画是诗的外衣。韩昌黎的《南山诗》吟,仿佛对应了张学万先生艺术人生的侧面一隅,我们对先生艺术天地浮光掠影式解读,挂一漏万处,容方家智识,一笑而过。且拭目张学万先生的再出发、新作为。
作       者:万一
摄       影:任张民
主       编:孙尚举
校       对:马上来
审       核:张洪全
版权归西部文化艺术网所有,如需使用,请注明出处。
咨询电话:028-856123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